鈦合金按照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類,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是按退火后組織特點分類,可分成α、α+β、β型鈦合金。
α型鈦合金密度小,有很好的熱強性和熱穩定性,焊接性能好,室溫、超低溫和高溫性能良好,但不能進行熱處理強化。例如TiAl在600℃時,仍然有很高的強度,而且蠕變性能、熱穩定性、疲勞性能和斷裂韌性等方面都有好的表現,常用于噴氣發動機渦輪盤和葉片的制造。
α+β型鈦合金雙相合金,組織穩定,韌性、塑性和高溫變形性能隨著β相穩定元素的增加而提高;有較好的熱壓力加工性,能進行淬火時效使合金強化,熱處理后的強度約比退火狀態提高50%~100%;高溫強度高,可在400~500℃的溫度下長期工作,其熱穩定性次于α鈦合金。α+β型鈦合金中Ti-6Al-4V(中國牌號TC4)是鈦合金中使用量最大的鈦合金,在美國,其產量占鈦合金產量一半以上,以其優良的綜合力學性能和切削加工性大量用于航空零件制造。
鈦合金是β相固溶體組成的單相合金,室溫的強度較高,冷加工和冷成型加工能力強,未熱處理即具有較高的強度,淬火時效后合金強度得到進一步強化,室溫強度可達1372~1666MPa;但熱穩定性較差,不宜在高溫下使用。
鈦合金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能給切削加工帶來了困難,具體表現有以下6點。
(1)鈦合金的導熱性差,是不良導熱體金屬材料。由于導熱、導溫系數小,是45號鋼的1/6,所以在加工時所產生的高熱量不能有效擴散,同時刀具的切削刃和切屑的接觸長度短,使熱量大量聚集在切削刃上,溫度急劇上升,導致刀刃的紅硬性下降,刀刃軟化,加快刀具磨損。
(2)鈦合金的親和力大。鈦合金在加工中黏刀現象嚴重。增大了刀體與工件的摩擦,摩擦導致大量的熱,降低了刀具的使用壽命。
(3)高的化學活性。在加工中,隨著切屑溫度的升高,容易與空氣中的O、N、CO、CO2、H2O等發生反應,使間隙元素O、N的含量增加,工件的表面氧化變硬,難以加工,增大了刀具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切削力,刀尖應力變大,同時使前刀面和后刀面與工件的摩擦加劇,這將導致刀刃迅速磨損或崩刃[15]。
(4)鈦合金的變形系數不大于1。在切削加工中,刀-屑接觸面積小,增大了切屑和前刀面的摩擦,提高了切削溫度,加快了刀具前刀面磨損。
(5)鈦合金的彈性模量小,在切削中容易產生較大變形、回彈、扭曲和振動,造成加工件幾何形狀和精度差,表面粗糙度增大,刀具磨損增加。
(6)不同的加工方法,鈦合金的加工難度不同。
按機械加工由易到難排序為:車削、銑削、鉆削、磨削。其中鉆小直徑深孔更困難。
鈦合金切削加工的刀具材料
鈦合金加工的高成本是阻礙其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,尋求一種高效率、低成本的加工方法已成為當今鈦合金研究的熱點。刀具材料的選擇對于鈦合金的加工有很大影響。加工鈦合金的理想刀具材料必須同時具備較高的熱硬度,良好的韌性、耐磨性,高的導熱系數和較低的化學活性,在銑削時,刀具還應具有良好的抗沖擊性。
當今在生產實際中用來加工鈦合金的刀具材料主要有:硬質合金、聚晶金剛石(PCD)、聚晶立方氮化硼(PCBN)等。經過生產實際驗證,硬質合金和PCD刀具被認為是加工鈦合金比較理想的刀具材料。